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数字经济的增长十分关键。它还具体指出,要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我国数字经济已取得显著成效,正全面改变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态势。
网络基础设施升级
我国大力实施了固定和移动网络的IPv6升级项目,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我国网络基础设施的稳固性。目前,IPv6的使用用户数已突破7亿,形成了一个全面、多层级、立体的网络连接架构。同时,我国网络服务的性能已达到国际顶尖水平,这充分展示了我国在全球网络竞争中的强势地位。
网络基础设施的更新推动了网民数量的显著增长。2022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上升至75.6%,比2012年高出30多个百分点。全国上网人数超过了10.67亿,移动电话用户数更是高达16.83亿。一个庞大的数字社会已经形成。
数据中心布局优化
我国全国性的数据中心网络框架已大致建立,紧接着“东数西算”工程快速展开。该工程充分利用了西部充沛的能源和东部对数据的大规模需求,对数据中心布局进行了优化。经过多年的发展,数据中心在规模和能源效率上都有了明显提升,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数据存储和处理需求,还显著减少了能源消耗和成本。
数据中心经过改进和提升,有效保障了数据的高速处理能力,为数字经济各领域提供了稳固的计算基础。无论是网络服务还是工业智能制造,众多行业因数据中心的进步而受益,这一进展推动了产业的创新和业务的拓展。
数字产业集群崛起
我国工信部公布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里,数字产业板块展现出旺盛的发展活力。在2022年末公布的4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数字产业集群占据了13个名额,涉及了数字经济关键产业的多个领域。像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深圳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等众多知名数字产业集群,已率先完成了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这些产业集群在国际竞争中表现突出,吸引了大量创新资源和人才。它们推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成为制造业向高质量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同时,这些产业集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正逐步深化,企业正加快向云端转移,并利用数据提升智能化水平。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关键工业企业的核心生产工序数控化率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率分别达到了59.4%和77.6%。这一数据反映出,众多制造企业在生产、研发等关键领域已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安全体系及标识解析持续改进,已全面囊括了45个国民经济关键领域。目前,全国规模较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已突破240家,连接的工业设备数量超过8900万台套。这些平台可实时监控生产数据,实施精准管理,有效助力制造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公共服务数字化深入
我国正式开启了教育数字化的全面进程,并且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投入运营。该平台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教育资料库。现在,我国所有中小学(包括教学点)都接入互联网,覆盖率达到了100%,确保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公平分配。
我国社保和就业服务正逐步走向数字化。电子社保卡的持有者已突破7.15亿人。众多线上服务渠道持续优化,累计服务人次近141亿,极大地简化了民众办事流程。同时,数字健康资源加速下沉至基层,地级市及县级市的远程医疗服务已实现全面覆盖,惠及更多患者。
智慧城市建设推进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展良好,城市信息模型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城市数据的整合推动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在交通方面,智慧交通系统有效减轻了交通压力,减少了拥堵;在应急处理上,数字化技术让对突发事件的应对速度更快。
数字孪生流域、水网、水利工程等工程正快速推进,这提升了水利管理的科学性和效能。在广电等多个行业,数字化建设的成果同样显著,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
大家对数字经济未来哪些领域可能实现显著增长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若觉得本文有参考价值,请点赞并予以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