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北京时间,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官网发布了一则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报告指出,第一位接受脑机接口设备植入的试验者体内电极出现了问题,导致大脑植入物故障,影响了设备的正常运作。这一事件再次将脑机接口技术的安全性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因为公众对新技术是否可靠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对此,有些人感到失望,认为离他们心中理想的脑机接口技术还有一段距离。
诺兰·阿博之前对脑机接口游戏体验表示满意,他能够成功使用这项技术。但这次故障的出现,让人不禁怀疑,诺兰的体验是否具有普遍性。实际上,脑机设备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与宣传效果似乎存在一定的差距。
全球脑机接口技术有了显著进步。2020年,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进行了我国首次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临床实验。患者通过“意念”操控机械臂,不仅能拿起物品,甚至还能打麻将。这一成就表明,脑机接口技术在助力人类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它使患者能够实现一些以前无法完成的事情。
这项技术离大规模商业应用尚有距离。我国脑机接口行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研发费用高昂,收入却很少。要在商业上实现盈利和推广,面临重重困难,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这让企业和投资者都持谨慎态度。
实用性技术的难题成为一大障碍。在我国,脑机电极通道的研究数量仅有8个,而Neuralink却能够进行高达1024个电极通道的脑机技术深入研究。电极通道数量不足,导致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受限,技术尚不成熟,难以满足更广泛的应用需求。
伦理和隐私方面的问题同样不能被忽略。关于脑机植入人体的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将设备与大脑相连,如何确保大脑不会受到额外伤害,以及如何防止隐私泄露,这些都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自成立以来,Neuralink一直饱受争议。在动物实验阶段,伦理问题尤为突出,外界对“脑机杀猴”的行为表示担忧。尽管马斯克辩称早期试验选用的是濒临死亡的猴子,但争议并未平息。许多人都在担忧,用动物进行实验是否真的符合人道原则。
人体临床试验的技术安全性引发了不少争议。动物试验尚且存在问题,人体临床试验的情况只会更加令人忧虑。就算有患者觉得体验良好,但这并不能消除大家对整体安全性的疑虑。
我国在人才储备与培养上与美利坚合众国存在明显差距。例如,像Neuralink这样的前沿研究机构,所需人才在国内较为稀缺。同时,能够对前沿研究计划进行评估的人才也不多。专业人才的不足使得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面临挑战,进而影响了研究和创新的步伐。
国内难以进行类似Neuralink那样的大规模和高难度研究。这主要是因为缺乏足够的专业力量,使得在新技术探索的道路上受到阻碍,这对技术的快速进步是不利的。
高小榕觉得,将来脑机接口最理想的运用领域可能集中在医疗和养老服务。在医疗领域,它能协助瘫痪人士恢复部分生活机能;而在养老服务上,它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带给他们更多方便。
这种应用趋势契合了现今社会的需求,且相对容易获得公众认同。然而,若要真正实现,还需克服先前提及的种种挑战,这需要技术、伦理和人才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进步。
你对脑机接口技术在未来十年内实现广泛商业应用有信心吗?若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不妨点赞并分享给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