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直播销售迅速兴起,金融领域的直播营销亦随之盛行。然而,这种营销模式存在不少隐患,近期银保监会已经发布了风险警告。
直播营销乱象丛生
目前,众多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纷纷涉足金融直播销售市场。许多所谓的“科技公司”和“咨询公司”以投资虚拟货币、外汇、网络理财为幌子进行诈骗。比如,在一些网络平台上,一些以公司名义进行的直播,用高额回报作为诱饵吸引投资者,最终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不仅如此,有些人并无专业背景,却自称“理财专家”或“保险专家”,他们对金融产品进行随意解读,导致众多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上当受骗。
夸大宣传成常态
金融直播营销为吸引眼球,往往过分吹嘘借贷、保险、理财等商品。在借贷产品中,常常用低日息来误导消费者,例如某些直播宣称万元借款日息仅需几元,但实际上年化利率超过20%,让消费者还款时倍感压力。至于保险和理财产品,往往未充分告知风险和免责条款,消费者购买后才发现实际情况与直播所述不符,因而感到十分无奈。
消费者易被误导
金融知识并非人人皆知,众多风险意识薄弱的消费者在目睹直播营销的吸引人宣传时,往往难以自制,进而做出冲动消费或投资的决定。尤其是部分退休人士,在听完直播的介绍后,将养老资金投入所谓的“低风险高收益”理财产品,却不幸亏损。此外,直播销售往往难以针对每位消费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个性化推荐,消费者对产品全貌和潜在风险难以全面了解,极易陷入投资风险之中。
辨明直播主体资质
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首先应确认广告发布者和服务提供者是否具备相应资质。以购买保险为例,需核实销售人员是否持有从业资格证书,机构是否拥有保险销售许可。切勿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以免个人金融和身份信息泄露,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务必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渠道,确保资金安全。
看清直播内容细节
在购买前弄清楚产品的核心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贷款类产品,得留意利息和费用标准,以及实际的年化利率,以免背负过重的利息压力。保险产品方面,得搞清楚保险的保障范围、不保事项以及缴费情况,以避免理赔时发生争议。至于理财产品,要了解投资的风险等级,并树立起理性的投资和消费观念。同时,对直播销售要提防误导,不要轻信那些保证本金无风险的承诺。
知悉消费投资风险
金融直播销售模式无法实现与每位消费者的一对一交流,进而难以准确评估他们的风险承受水平。在投资者做出投资选择之前,他们必须详尽地掌握产品的合同细节、利息费用、免责声明以及风险级别等信息。他们应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和风险承受能力挑选合适的产品,避免盲目跟风。只有对投资保持谨慎态度,才有可能在多变的金融市场中减少损失。
在金融直播销售过程中,你是否遭遇过让你记忆犹新的骗局?欢迎在评论区讲述你的经历,同时别忘了点赞和将这篇文章推荐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