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浪潮席卷而来,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巨大的发展前景,然而也遭遇了不少挑战。全国政协委员李民斌提出了一些建议,为这一区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发展现状差异
当前,大湾区内部在数字化进程上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城市数字化水平较高,产业转型步伐较快;然而,部分区域发展相对缓慢。这种不平衡使得区域间的协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例如,制造业密集区和金融服务业发达地区的数字融合不够紧密,影响了大湾区数字经济整体协同发展的进程。
各区域间的数字鸿沟同样反映在企业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上。先进地区的企业普遍采用数字手段提升生产和管理效率;而落后地区的企业仍旧依赖老旧的工作方式。这种差异阻碍了产业链整体向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使得全产业链的高效配合变得困难。
领导机构局限
粤港信息化合作专责小组目前由信息科技相关部门主导。但大湾区的数字经济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数字基础设施、贸易、服务以及生态环境等。由于仅个别部门负责,难以实现全面规划和协调,导致各领域发展不均衡,有些领域的数字化进程较为滞后。
因为缺少一个全面而有力的监管体系,政策在各个部门执行时存在不连贯的情况。企业在涉足不同领域的数字业务时,常常遇到申请手续繁琐、审批流程复杂等难题,这些都对数字经济的迅速增长造成了阻碍。
数据流通困境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流通显得尤为关键。尽管我国“十四五”规划对数据流通有所规划,但大湾区的跨境数据流通还处于初级阶段,区域和规模都相对较小。三地间数据流通存在不少障碍,这直接影响了企业跨境业务的效率。
数据流通不畅,企业难以全面运用三地的数据资产。比如,金融机构难以迅速掌握三地客户的全貌,这影响了风险控制和服务的质量,限制了数字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基础设施投资
建设5G网络和数据中心等数字设施需投入巨额资金。这些资金投入不仅数额庞大,而且回收期较长。在大湾区推进数字化进程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导致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有所延误。
数字经济领域的关键难题凸显,攻克核心技术的进程需要承担较高风险的资金投入。众多企业面对投资的不确定性感到畏惧,不愿投身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这导致大湾区数字经济的技术进步受到阻碍。
深圳实践启示
2022年11月,深圳设立了数据交易所。此举是深圳改善数字经济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也为大湾区其他城市展示了数字化发展的新方向。该所在数据交易规则和监管模式上的创新尝试,对其他地区具有参考价值。
深圳交易所的建立,加速了数据资源的流通与价值体现。此举吸引了众多企业投身数据交易,助力相关产业的进步,同时也显现了数字经济产业布局优化后的正面影响。
发展建议举措
李民斌提出,应将大湾区资源整合,研究创新型的三地数字经济合作方案。要增强统筹协调的工作,构建一套统一的数字经济统计监测标准,以便为决策提供支持。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大湾区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
在资金扶持方面,我们要健全融资机制,促进专项资金的设立,以此激发社会资本的投入。此外,我们还将推动在三个地区建立跨境数据验证系统,以解决数据流通难题,为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大家对李民斌委员提出的建议能否助力大湾区数字经济进步有何看法?若觉得这些建议有价值,不妨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