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这一新兴商业模式正迅速崛起,然而,其中价值评估的难题却成了一个相当棘手的难题。新出现的知识付费现象,竟然在现有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中找不到合适的评估方法,这实在令人惊讶,同时也迫切需要解决。
知识付费内涵与特征
知识付费已成为市场上一种新生的商业模式。以各类知识平台为例,知识提供者正出售他们的专业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职场人士寻求技能提升,还是学生希望拓展课外知识,都可能需要借助知识付费服务。此外,知识付费的形式也相当丰富。除了问答这一普遍模式,还有类似网络教学的模式,例如行业专家在社区进行网络教学,内容涵盖音频、图文,甚至可能提供后续增值服务。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指南》中现有的三种基本评估方法及其衍生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对知识付费进行评估。原因在于,知识付费与传统知识产权产品存在显著差异,比如它往往是对特定问题的特定解答,缺乏普遍适用性。
价值评估的困难性
传统评估知识付费面临诸多挑战。单从时间和成本这一基本角度出发,知识问答平台上的内容价值与其创造所需的时间和成本之间并无直接关联,这与传统知识产权产品依托成本等因素进行价值评估的方式大相径庭。再者,从收益角度来看,在具体操作中,付费内容的成本与收入往往难以准确界定,这导致以预设成本和收入为基础的传统评估方法难以有效应用。
此外,付费内容中包含一些独特的无形资产,比如独家刊载权。这些资产虽未投入使用,却具备潜在的盈利潜力。这种状况相当复杂。常规的评估方式无法准确衡量它们的潜在价值。这些都是价值评估过程中真实存在的难题。
已有的相关研究参考
2010年,刘晓西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版权评估时指出,评估价值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评估对象在产业链中的位置、评估目的、权利现状以及权利的具体内容。这一观点为知识付费的价值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2012年,蔡尚伟与钟勤面对文化产业版权评估体系不健全的现状,提出了可以参考日本做法的观点。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探讨知识付费的价值评估提供了借鉴。然而,由于知识付费本身具有独特性,我们尚不能全然照搬。
知识付费的收益来源与评估关系
知识付费的价值,源自于其内容,这一点在内容带来的收益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若能对知识付费平台的内容变现途径和收益预估进行深入分析和拆解,评估其价值或许成为可能。然而,由于风险因素的干扰,以及付费内容的成本和实际收入难以准确确定,实际操作过程变得尤为复杂和困难。
一个收费的知识问答,若其用户数量和付费转化率均不稳定且难以准确预估,那么便无法准确预知其收益,进而难以对它的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
期权定价模型在知识付费评估中的作用
未充分使用的付费内容独家刊载权等具有潜在盈利能力的无形资产,具备期权的某些特性。这就像是购买了一种未来可能带来盈利的权利。在期权定价模型中,已经考虑了未来机会和选择权的价值。
与传统估价方法相较,它极大地丰富了思考维度。举例来说,经营生意时,我们不仅要关注眼前的投入与回报,还要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机遇。这种做法让对知识付费这一新兴商业模式的评估显得更为科学和合理。
知识付费价值评估指标与过程
在评估知识付费的价值时,我们需综合考虑内容生产者的内外部收益因素。依据我国的具体情况,选取了多项指标变量以衡量其价值。在传统收益法的基础上,我们运用了实物期权理论中的B-S期权定价模型,以此计算出知识付费的价值。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知识付费价值评估体系的不足。这对于规范知识付费市场、保障交易各方的利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所以,读者朋友们,你们认为知识付费的价值评估方式将来会持续进步和优化吗?这个市场能否真正走向成熟?期待大家的点赞、转发,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见解。